▲ 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如何判断一座城市是否能持久繁荣?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这座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能否得到持续优化和提升。在刚刚闭幕的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升城市能级成为两会热词。
那么,提升城市能级的动力从何而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宏观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认为,中国是一个经济上非中心化的国家,竞争常常在不同区域之间展开,并形成良性有效的竞争关系,以此来推动多个颇具实力的大城市先后诞生。
城市之间的竞合没有常胜将军,这或许正是中国作为超大型经济体的魅力所在。在“万亿俱乐部”城市激烈的竞逐中,宁波、青岛、无锡、长沙、郑州是竞争压力的直接感受者。
在2020年万亿GDP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12位的宁波GDP为12408.7亿元,仅比位列其后的青岛高出8亿元;而紧随青岛之后的无锡GDP为12370.48亿元,差值仅为30亿元;对同样处于1.2万亿区间的长沙和郑州来说,和前者的差值也不过是228亿元和139亿元。可以说,决定城市GDP排序先后的因素,很可能只是一个项目的差距。
此外,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间的竞争还体现在是否拥有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而构建具有特色的差异化产业集群,离不开项目建设的引领。放眼全国,不论是杭州与阿里、深圳与华为,还是合肥与京东方、大连与英特尔,这些项目与城市的“CP组合”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它们与当地特色产业集群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二者相互支撑,互为衬托。
在抓项目这条赛道里,城市之间的较量不仅是追求项目的数量和体量,更是追求质量和效益。如今,一个普遍的共识正在形成:在新一轮城市能级赛跑中,要想城市发展走在前列,就必须要在项目建设上谋在先,走在前。
01城市的名片
“谢谢你,杭州,读懂我们最初的梦想。”
这是阿里巴巴集团成立20周年时写给杭州市政府的一封信。1999年诞生于此的阿里巴巴,不仅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还为这座城市构建了一个空前的产业生态体系——除了下属子公司、控股公司,还包含了第三方服务商、物流公司、中小商家和其他合作伙伴。
如信中所言,杭州的确读懂了阿里。从相识的那一刻起,它们之间便达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2000年,创立仅一年的阿里巴巴举办首届“西湖论剑”,业界著名互联网大咖齐聚杭州;这一年,杭州成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
2001年,阿里巴巴立下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目标;这一年,国内运算速度最快的超大型计算机“曙光3000”杭州落户。
2003年,“淘宝网”问世,支付宝服务同期诞生;这一年,杭州提出要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
这种项目与城市之间的默契,也为日后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埋下了伏笔。2019年,20岁的阿里巴巴成长为一个新型经济体;这一年,杭州再添一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金名片。
杭州也的确没让阿里失望。如今,杭州经济总量已突破1.6万亿元,相比于1995年的杭州经济总量,增长了高达20倍。
通常,优质大型项目是那些产业链里掌握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对于城市而言,这些项目的来源有的是通过本土培育,诸如杭州的阿里、深圳的华为等;而有的则是通过项目引进的方式,比如大连的英特尔、合肥的蔚来等。
一直以来,合肥相比于其他城市并没有太多存在感。在城市地位上,合肥既没有北京、上海的资源优势,也没有像深圳一样的特区红利;在城市气质上,不如苏杭雅致,也不如成都闲逸。如今,合肥有了“蔚来”这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2020年,蔚来总部落户合肥;2021年,合肥与蔚来商定打造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值得一提的是,汽车产业与芯片、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形成了耦合效应,为合肥下一步构建智能汽车产业供应链、物流、制造等体系备足了“粮草”。
在项目与城市的相互成全中,蔚来也“赌”对了合肥。2020年合肥迈入“万亿俱乐部”门槛,实现了GDP 10045.72亿元的历史新高,一举超越了以制造业而闻名的东莞。
而这种相互成全的默契,恰好暗合了阿里给杭州的信中结语——我们有着一样的基因,一样的坚持,一样的担当和一样的未来。
02产业新动能
21.6%,3.2%,10%。
这组数据分别是2019年和2020年青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以及2021年目标增速。2019年,青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21.6%,达到近7年来的峰值,在全国35个大城市中位列榜首。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至3.2%。
聚焦“万亿俱乐部”城市,同样处于1.2万亿区间的宁波、无锡、长沙、郑州四市增速均高于青岛,分别为6.5%、6.1%、6.2%和3.6%。这意味着,在城市能级的竞速赛道里,项目多、落地快成为城市进位争先的关键变量。对“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的青岛而言,接下来更需要优质大项目的落地、更强劲的投资才能为提升城市能级提供更大的牵引力。
“项目落地年”的青岛频频出手大动作。3月1日,在青岛市“项目落地年”招商引资项目洽谈周签约推介会上,青岛与正威偏光片、北汽整车制造总部基地二期等10个产业项目签约,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6个重点产业。其中,制造业项目6个,总投资171亿元。
对青岛来说,与优质大型项目“组CP”不仅表现在经济数据上,还关系着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构建。
声学巨头歌尔与青岛的“CP组合”,为青岛培育微电子产业集群带来了全新想象。2016年,歌尔在青布局科技产业项目;2018年,歌尔与崂山区签署智能传感器项目;2019年,歌尔微电子总部迁址青岛;2020年,歌尔全球研发中心在青启用。
四年多的相互磨合,让青岛和歌尔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前景与希望。于歌尔而言,人才和产业生态是选择青岛的重要原因。“注重人才价值的自我实现,让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全”是青岛招才引智的初衷。近年来,青岛陆续发布了有关人才聚集、企业奖励及服务保障等措施。2020年12月,青岛出台了《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实施“青岛菁英工程”的意见》等六个文件,目的是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一次性出台六个文件,这在青岛招才引智史上尚无先例。
在构建产业生态上,崂山区将微电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极,陆续出台了“产业巨峰人才引进计划”、《崂山区促进微电子产业发展实施细则》等相关政策。在《数字青岛2020年行动方案》中也提出,要重点支持歌尔微电子研究院等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终端产品生产和人才培养培训“五位一体”的产业体系。
于青岛而言,与歌尔的组合将也将助力青岛在新赛道的争先进位中夺得先机。根据歌尔年报显示,歌尔已在青设立歌尔科技、歌尔声学科技、橄榄智能硬件(青岛)投资中心、歌尔微电子、歌尔微电子研究院、歌尔智能传感器、虚拟现实研究院等公司和机构。如今,歌尔在传感器、智能穿戴、智能声学整机等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新业务的布局也瞄准了汽车电子、无线充电等领域。
青岛市发改委动能转换推进处处长宋小杰认为,歌尔与青岛这对“CP组合”将提升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将在各个产业之间架起了资源耦合和互动的桥梁。
他以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产业之间发生的耦合作用向记者举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为半导体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每生产制造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要6片6英寸晶圆,全国每年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需要消耗900万片晶圆。即使在经过改良升级后,重庆晶圆工厂的年产能达到280万片,较之前已经翻了两番,也无法满足巨大的晶圆产品市场需求。”惠科半导体的一位负责人的感慨,让宋小杰至今印象深刻。